新闻动态
旋膜除氧器不同进水方式下的除氧效率对比
发布时间:2025/9/25 点击次数:56

旋膜除氧器不同进水方式下的除氧效率对比 

 以下是旋膜除氧器不同进水方式对除氧效率的影响及优化策略的对比分析,依据结构设计、运行参数和实测数据进行归纳:
一、
旋膜除氧器进水方式的核心影响机
旋膜管小孔定位
优距离:进水小孔距喷管上端口需≥150mm,若距离过短会导致水流从排气孔溢出,破坏水膜裙结构;优化后水膜接触面积提升30%,除氧效率提高至90–95%。
失效风险:距离<120mm时会引发排气管带水,残余氧浓度骤升至15μg/L以上。
射流角度设计
高效范围:切向进水形成15°–30°螺旋射流时,可卷吸进水体积40%的蒸汽,0.5秒内使水温升至饱和温度。
偏差影响:角度偏移>5°会导致热交换效率降低15–20%,除氧率衰减至80–85%。
多管进水分配均衡性
采用环形母管+径向支管布水时,单管流量偏差需控制<5%;若偏差>10%,下游填料层出现干区,局部残余氧浓度超10μg/L。
二、
旋膜除氧器不同进水方式效率对比
进水方式 旋膜稳定性 除氧率 残余氧浓度 适用场景
切向螺旋射流 高(水膜裙完整) 95% ≤5μg/L 标准水质、稳定负荷
垂直直流喷射 中(易飞溅) 85–90% 7–12μg/L 高流量快速补水
非均衡支管分配 低(局部干区) 70–80% 15–20μg/L 需改造的旧系统
注:切向射流在淋水密度(80m3/(㎡·h))、提升温度(Δ≥40℃)等指标上显著优于垂直喷射。
三、
旋膜除氧器高效进水优化措施
防气蚀与流态控制
母管加装涡流整流器,流速维持1.2–1.8m/s,消除湍流引起的氧气复溶。
旋膜管入口采用30°喇叭口渐缩结构,避免气蚀损伤。
低温水适应性改造
当进水温度<80℃时:
启用蒸汽再沸腾管预热存水至90℃以上;
低温水与热水按1:3比例混合后进入旋膜管。
特殊水质适配
高硬度水源:填料层替换为蜂窝陶瓷模块,抗垢周期延长至3年。
含油废水:进水端增设聚结分离器,控制含油量≤5mg/L。
四、
旋膜除氧器进水故障与解决策略
故障现象 进水关联原因 改进方案
周期性氧含量波动 水温突变>10℃/min 增设缓冲水箱+比例调节阀
填料层结垢堵塞 支管流量偏差>10% 安装动态平衡阀调控
除氧头异常振动 射流角度偏差>8° 校正旋膜管安装角度
五、
旋膜除氧器综合效率对比结论
切向螺旋射流进水方式在膜层稳定性(小孔定位)、热动力效率(蒸汽卷吸率)、系统鲁棒性(抗负荷波动)三维度均表现优,配合蜂窝陶瓷填料等改造,可使两级总除氧率>99.5%,残余氧浓度稳定≤μg/L。而垂直喷射或分配不均的进水方式需依赖辅助措施才能达到行业标准(低压型≤15μg/L,高压型≤7μg/L)。